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尼得科(nidec)服务商    

尼得科变频器,电机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友情链接
  • 暂无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延时输出选择程序思路!
新闻中心
延时输出选择程序思路!
发布时间:2025-10-05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5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在 PLC 控制中,“延时输出” 是指当触发条件满足后,等待设定时间再执行输出动作(如启动设备、报警、切换状态等),或当触发条件消失后,延迟一段时间再关闭输出(如防止频繁启停)。根据延时逻辑的不同,常见的延时输出分为接通延时(ON-delay)和断开延时(OFF-delay),以下是具体的程序设计思路、实现方法及应用场景。

一、核心延时逻辑与分类

1. 接通延时(ON-delay)

  • 定义:当触发信号(如按钮按下、传感器检测到信号)为 “1” 时,开始计时,达到设定时间后,输出变为 “1”;若触发信号提前变为 “0”,计时清零,输出保持 “0”。

  • 典型场景:设备启动前的预热(如烤箱通电后延时 30 秒开始加热)、报警确认(传感器检测到异常后,延时 5 秒再触发报警,避免误报)。

2. 断开延时(OFF-delay)

  • 定义:当触发信号为 “1” 时,输出立即变为 “1”;当触发信号变为 “0” 时,开始计时,达到设定时间后,输出变为 “0”。

  • 典型场景:设备停止后的惯性运行(如传送带停止信号发出后,延时 10 秒再切断电机电源,确保物料清空)、指示灯延时熄灭(按钮松开后,指示灯再亮 5 秒)。

二、程序设计思路(以西门子 S7-200 为例,适用于多数 PLC)

基础要素:

  • 触发信号:I0.0(如启动按钮、传感器信号);

  • 延时时间:T37(定时器,时基 100ms,最大延时 3276.7 秒),设定值 PT=100(即 100×100ms=10 秒);

  • 输出信号:Q0.0(如接触器、指示灯)。

1. 接通延时(ON-delay)程序思路

逻辑步骤:① 触发信号 I0.0 为 “1” 时,启动定时器 T37;② T37 计时达到设定值(10 秒)后,其常开触点闭合;③ 输出 Q0.0 通过 T37 的常开触点接通;④ 若 I0.0 变为 “0”,T37 复位,Q0.0 立即断开。

梯形图(LAD)示例

plaintext

|----[I0.0]----+----(T37, PT=100)----|  // I0.0接通时,T37开始计时(10秒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-----|  // T37计时完成后,Q0.0输出

说明

  • T37 的时基选择:根据延时精度需求,S7-200 定时器时基有 1ms(T32/T96)、10ms(T33-T36/T97-T100)、100ms(T37-T63),需注意最大延时(如 100ms 时基最大 3276.7 秒);

  • 若需 “触发信号消失后保持计时”(如累计延时),需用中间继电器锁存触发信号,例如:

    plaintext

  • |----[I0.0]----+----(M0.0)----|  // 锁存触发信号
   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    |----[¬I0.0]---+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    |
    |----[M0.0]----+----(T37, PT=100)----|  // M0.0保持时,T37持续计时
   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    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-----|

2. 断开延时(OFF-delay)程序思路

逻辑步骤:① 触发信号 I0.0 为 “1” 时,输出 Q0.0 立即接通,同时复位定时器 T37(避免误计时);② 当 I0.0 变为 “0” 时,T37 开始计时(设定 10 秒);③ T37 计时完成后,其常闭触点断开,Q0.0 随之断开;④ 若 I0.0 在计时期间再次变为 “1”,T37 复位,Q0.0 保持接通。

梯形图(LAD)示例

plaintext

|----[I0.0]----+----(Q0.0)----|  // I0.0接通,Q0.0立即输出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+----(T37, R)---|  // 同时复位T37(R为复位端)
|
|----[¬I0.0]---+----(T37, PT=100)----|  // I0.0断开时,T37开始计时(10秒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|----[¬T37]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|  // T37未计时完成时,Q0.0保持接通

说明

  • 关键是用 I0.0 的下降沿(从 1→0)启动 T37,并用 T37 的常闭触点维持 Q0.0 在计时期间的输出;

  • 若 PLC 支持 “下降沿触发指令”(如 S7-200 的 ED 指令),可优化为:

    plaintext

  • |----[I0.0]------------------(Q0.0)----|
    |
    |----[ED I0.0]----(T37, PT=100)----|  // I0.0下降沿触发T37计时
    |
    |----[T37]----(Q0.0, R)------------|  // T37计时完成,复位Q0.0

三、复杂延时场景的扩展思路

1. 多段延时输出(顺序动作)

需求:触发后,Q0.0 延时 5 秒接通,Q0.1 在 Q0.0 接通后再延时 3 秒接通。思路:用前一级输出作为后一级定时器的触发信号。

plaintext

|----[I0.0]----(T37, PT=50)----|  // 第一段延时5秒(100ms时基,PT=50)
|
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|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+----(T38, PT=30)----|  // 第二段延时3秒
|
|----[T38]-------------------(Q0.1)----|

2. 带复位功能的延时

需求:延时过程中,按下复位按钮(I0.1),计时清零,输出不动作。思路:在定时器线圈回路串联复位信号的常闭触点。

plaintext

|----[I0.0]----+----[¬I0.1]----(T37, PT=100)----|  // I0.1按下时,T37复位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
3. 脉冲延时输出(单次动作)

需求:触发后,输出延时 10 秒接通,保持 2 秒后自动断开。思路:用两个定时器,第一个控制延时接通,第二个控制接通时长。

plaintext

|----[I0.0]----(T37, PT=100)----|  // 延时10秒
|
|----[T37]-----+----(T38, PT=20)----|  // 接通后开始计时2秒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
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+----(Q0.0)----------|  // T37接通后,Q0.0输出
|
|----[T38]-------------------(Q0.0, R)----|  // T38计时完成,Q0.0复位

四、注意事项

  1. 定时器时基选择

    • 短时延时(如 0.1-10 秒)用 10ms 时基(T33),避免 1ms 时基占用过多 PLC 资源;

    • 长时延时(如 1 小时)用 100ms 时基(T37),或通过计数器 + 定时器组合实现(如 T37 每 10 秒触发一次计数器,累计 6 次 = 1 分钟)。

  2. 触发信号稳定性

    • 若触发信号(如传感器)存在抖动,需先对信号进行滤波(如用 100ms 延时接通 + 延时断开的防抖电路),避免定时器误启动。

  3. 输出互锁

    • 若延时输出涉及互斥设备(如电机正反转),需在输出回路串联互锁触点(如 Q0.0 的常闭触点串入 Q0.1 回路),防止冲突。

  4. 程序可读性

    • 为定时器和中间变量命名(如 T37 命名为 “预热延时”,M0.0 命名为 “触发锁存”),方便后期维护。

总结

延时输出程序的核心是通过定时器与触发信号的逻辑组合,实现 “延时接通” 或 “延时断开” 的控制。实际设计时需根据工艺需求(延时方向、时长、是否带复位)选择基础逻辑,并通过中间变量、多级定时器扩展复杂场景。关键是确保触发条件与定时器的启动 / 复位逻辑匹配,同时兼顾信号稳定性和程序可读性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20143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