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PLC 控制中,“延时输出” 是指当触发条件满足后,等待设定时间再执行输出动作(如启动设备、报警、切换状态等),或当触发条件消失后,延迟一段时间再关闭输出(如防止频繁启停)。根据延时逻辑的不同,常见的延时输出分为接通延时(ON-delay)和断开延时(OFF-delay),以下是具体的程序设计思路、实现方法及应用场景。
一、核心延时逻辑与分类
1. 接通延时(ON-delay)
2. 断开延时(OFF-delay)
二、程序设计思路(以西门子 S7-200 为例,适用于多数 PLC)
基础要素:
1. 接通延时(ON-delay)程序思路
逻辑步骤:① 触发信号 I0.0 为 “1” 时,启动定时器 T37;② T37 计时达到设定值(10 秒)后,其常开触点闭合;③ 输出 Q0.0 通过 T37 的常开触点接通;④ 若 I0.0 变为 “0”,T37 复位,Q0.0 立即断开。
梯形图(LAD)示例:
plaintext
|----[I0.0]----+----(T37, PT=100)----| // I0.0接通时,T37开始计时(10秒) | 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-----| // T37计时完成后,Q0.0输出
说明:
2. 断开延时(OFF-delay)程序思路
逻辑步骤:① 触发信号 I0.0 为 “1” 时,输出 Q0.0 立即接通,同时复位定时器 T37(避免误计时);② 当 I0.0 变为 “0” 时,T37 开始计时(设定 10 秒);③ T37 计时完成后,其常闭触点断开,Q0.0 随之断开;④ 若 I0.0 在计时期间再次变为 “1”,T37 复位,Q0.0 保持接通。
梯形图(LAD)示例:
plaintext
|----[I0.0]----+----(Q0.0)----| // I0.0接通,Q0.0立即输出 | | | +----(T37, R)---| // 同时复位T37(R为复位端) | |----[¬I0.0]---+----(T37, PT=100)----| // I0.0断开时,T37开始计时(10秒) | |----[¬T37]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| // T37未计时完成时,Q0.0保持接通
说明:
三、复杂延时场景的扩展思路
1. 多段延时输出(顺序动作)
需求:触发后,Q0.0 延时 5 秒接通,Q0.1 在 Q0.0 接通后再延时 3 秒接通。思路:用前一级输出作为后一级定时器的触发信号。
plaintext
|----[I0.0]----(T37, PT=50)----| // 第一段延时5秒(100ms时基,PT=50) | 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| | | | +----(T38, PT=30)----| // 第二段延时3秒 | |----[T38]-------------------(Q0.1)----|
2. 带复位功能的延时
需求:延时过程中,按下复位按钮(I0.1),计时清零,输出不动作。思路:在定时器线圈回路串联复位信号的常闭触点。
plaintext
|----[I0.0]----+----[¬I0.1]----(T37, PT=100)----| // I0.1按下时,T37复位 | | |----[T37]-----+----(Q0.0)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3. 脉冲延时输出(单次动作)
需求:触发后,输出延时 10 秒接通,保持 2 秒后自动断开。思路:用两个定时器,第一个控制延时接通,第二个控制接通时长。
plaintext
|----[I0.0]----(T37, PT=100)----| // 延时10秒 | |----[T37]-----+----(T38, PT=20)----| // 接通后开始计时2秒 | | | +----(Q0.0)----------| // T37接通后,Q0.0输出 | |----[T38]-------------------(Q0.0, R)----| // T38计时完成,Q0.0复位
四、注意事项
总结
延时输出程序的核心是通过定时器与触发信号的逻辑组合,实现 “延时接通” 或 “延时断开” 的控制。实际设计时需根据工艺需求(延时方向、时长、是否带复位)选择基础逻辑,并通过中间变量、多级定时器扩展复杂场景。关键是确保触发条件与定时器的启动 / 复位逻辑匹配,同时兼顾信号稳定性和程序可读性。

